English

我们的100期

2000-12-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致读者

真真是一种巧合,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刚好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前,把她的100期奉献给她的读者。同样是一种巧合,我们在这一期改版,为《书评周刊》在新的世纪、新的一年中的面貌画张素描。

前面的100期,是《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留在这个世纪的纪念,是她的作者、编辑对这个世纪的留言。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新闻纸在被视为历史最悠久的传媒的同时,也被视为正在丧失竞争力的传媒,相对于电视、网络的快捷和无处不在。《书评周刊》创刊于世纪之末的1999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的永恒,与更多的读者、作者相识,更深入地走入他们的读书生活,是我们的追求。也许上面所说的原因使我们的追求更加艰难,但同时,它也使我们的追求更具有挑战性。我们有自信,就是在今天,新闻纸依然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她的平易,她与生活无处不在的亲近。我们对《书评周刊》同样有信心,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不辜负我们的读者,中国的读书人不会离她远去。

我们期望着与她的读者、作者携手走进新世纪,共同迎接她101期的诞生,1000期的出版……

★心动的记忆

时间:1999年9月3日第34期第9版

标题:曼昆和他的《经济学原理》

“良好的开端”

在这一天之后,一些熟识的或不太熟识的朋友开始向我们询问并索求这本书,其实我们也只比大家提前几天知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和曼昆这个人。相关的出版单位接到了更多的电话,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部门和人士。

该书由两家出版社联袂推出,三联书店的董秀玉对于这次合作的感受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也是三联书店出书史上的第一本经济学图书。看来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至今,《经济学原理》印数已过10万册。三联书店也将陆续出版十余部经济类图书。

时间:2000年5月18日第68期C3版

标题:“上大学前,只读过一本课外书”

作者怎么联系

讲述这个故事的是一位地质工作者,他的名字叫范立民,长期在西北地区从事水资源、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的研究、勘探工作。他在上大学前读的唯一一本课外书是《李四光传》,这本书在填报高考志愿的一瞬间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几天后,一位同事来到我们的办公室,询问这篇文章作者的联系方式。这位同事说,他的一位同学的父亲委托他一定要查到范立民的地址。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当年《李四光传》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范立民讲述的故事令他感慨万千,他有许多话想和范立民谈。

在讲完这个故事一个月后,范立民的名字又出现在光明日报上,那次,他是以专家的身份谈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问题。

时间:2000年8月24日第83期C1版

标题:永远心动的回忆

我们以此自励

在第83期的时候,我们开始进行特刊的尝试。中国出版业日新月异的进步敦促和激励我们不停地探求新的表现方式。从创刊开始,我们一直要求自己能够了解和把握中国思想前进的方向,但是特刊却是由出版界的经典回放起步的。在当时颇费心思的选择中,我们被中国出版人的智慧、勤奋、创造力所征服。同时,它也使我们有信心期待中国出版人更辉煌的成就。

我们希望,这一切不只是出现在我们的回放中,更应该出现在我们最新一期的版面上。这是我们的愿望,也以此自励。

★永远的激励

新闻出版署署长石宗源

《光明日报》是党中央面向知识分子的一张报纸。《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创刊两年来,为活跃出版、传播知识作出了很多努力。已经在中国知识界和出版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天,《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出版百期,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弘扬主旋律,保持高水平的评书品位,关注知识分子感兴趣的焦点、热点话题,积极引导读书是读者、出版人对《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的要求与期待。愿《书评周刊》在新的世纪赢得更多的读者,愿我们的出版事业在新的世纪更加欣欣向荣。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鸿业

作为西方的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其借鉴意义更加重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与西方在国情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对西方经济学的误导和误用也会给我们带来某些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避免对西方经济学的误导和误用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我国的某些报刊却未能注意到这一点。

对此,《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书评周刊》对西方经济学,不但报道其内容,也往往根据我国的情况,对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分析。这样,读者不但能从其中找到对我国真正有用的东西,而且又避免了误导和误用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书评周刊》出版百期之际,我对这种可贵的精神表示钦佩和祝贺。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策划朱正琳

有人说,现在的图书市场上是“新书太多,好书太少”。又有人说,这主要是因为媒体上的书评文章(指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文章)太少的缘故。换句话说,期待好书的读者不能不期待更多更好的书评。因此,《光明日报》坚持为读书人办的《书评周刊》实在是重托在肩。对于负重者,我们理当表达自己的敬意与祝福。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创刊至今已经出版100期了。100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它标志着某种完美和成熟。如今,各种媒体纷纷推出有关读书或书评的版面,但在像《光明日报》这样的权威性报纸上的书评版,其影响力显然与众不同。《光明日报》的《书评周刊》在过去的出版中,努力选择好书,发表真实评论,并将其文章的范围扩展到书评之外,涉及到出版理论等更广泛的领域,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才确立了其在书业和读者中的权威性地位。目前在形形色色的书评中,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一种只说好话不讲真话的习惯,书评渐渐成为某种变形的广告,偶尔有批评性的书评反而经常被看成是反常的例外。希望在未来,《光明日报·书评周刊》能够利用其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成为扭转这种不良风气的带头者,在书业和读者中成为某种标志性的读物,追求一个看似朴素但却并非容易达到的目标:发表真实的书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